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主办、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涉侨国际法律服务会议,在华东政法大学成功举行,旨在深入推进涉侨权益司法保护,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南通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蔡宏伟参加活动并作交流发言,南通市侨联副主席崔宇青以及市侨联法顾委成员参加活动。
开幕式上,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强,上海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姜颖分别代表校方和侨联致欢迎辞。韩强在致辞中指出,华政长期致力于涉侨法治建设,依托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有效整合学科资源,积极开展法律查明、法律咨询与在线调解等服务。未来,基地将致力于打造高端智慧法平台,不断创新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姜颖介绍,2025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上海市侨联联合印发相关通知,通过建立多元纠纷服务站、举办“企业出海”合规研讨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优化涉侨法律服务。
在主旨发言环节,各位领导与专家分享了在侨益司法保护领域的前沿实践与深度思考。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危浪平首先从政治、时代与实践三个维度,深刻阐述了加强侨益司法保护工作对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他介绍,当前全球6700万华侨华人正以五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从政治意义看,是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实践;从时代意义看,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法治领域的重要实践,对于促进涉外法治建设、国际友好关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实践意义看,可以有效提振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更好发挥其优势和特点,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他提出,加强侨益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以此次研讨为契机,与会各方加强交流,携手共进贡献力量。
中国侨联权益保障部徐友佳副部长(主持工作)表示,中国侨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海外侨胞正当权益。近年来,中国侨联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合作,充分调动法顾委国内和海外委员专业力量,在新时代合力维护侨益机制建设中迈出新步伐。去年以来,中国侨联与最高检、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分别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涉侨检察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侨益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通过协同机制推动侨益保护成效显著。他从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加强维护侨益能力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侨务”观念,深化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单位的合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逐步构建起多形式、深层次、高质量的新时代维护侨益新格局。二是围绕“一带一路”加快推动涉外法治建设,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类涉侨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扩大中国法治国际影响力。三是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吃透核心要义,深入分析研究新时代侨界维护侨益需求,更加精准开展调查研究,更加明确维权路径。四是发挥高校学术优势,紧扣侨益司法保护推进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蔡宏伟围绕《构建“1委+2机制+4平台”多元协作新模式,切实提升侨益维护新质效》,从整合多方资源,搭建网格体系;探索创新举措,擦亮联动品牌;优化服务方式,扬起法治护航;发挥桥梁作用,破解发展难题四个方面作了交流发言。近三年来,南通市侨联始终坚持“以侨为中心”的理念,切实履行护侨职责,夯实市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工作基础,全面推行“检侨联动”+“法侨协作”立体化协同机制,搭建“律协+仲裁+公证+知产”合作平台,并设立海外远程服务点,为侨胞提供股权、继承等多元化解决方案;建立县(市、区)信息联系点网络,开展“法律进侨企”活动,将服务触角深入基层,形成了外部监督与内部协作的良性互动。延伸拓展海外服务,倍增侨益维护新质效,助力提升南通“新侨之乡”涉侨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汇聚侨界力量。6件涉侨案件获评全国、全省典型案例。检侨联动工作做法在中国侨联调研江苏座谈会上交流。

南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总监黄靓亮以《海外知识产权“三中心”建设 助力“走出去”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剖析侨企知识产权痛点。她指出,南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课题调研精准对接需求,在沙特、澳大利亚等展会开展展前辅导,助力中天海缆通过专利布局与FTO分析拿下海外订单,展现了“三中心”(服务、研究、维权)模式的实践价值。

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侨联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法院与侨联系统的领导、专家学者、法律实务界人士、高校师生及媒体代表百余人齐聚一堂,会议以“聚焦侨益保护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核心主题,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