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一天,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南通夏令营的海外华裔青少年过得特别充实,有课堂、有户外,还有中国的美食等着大家。
感受中华书法博大精深
5日上午,南通大学安排的书法体验课邀请到了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崇川区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博士王维老师前来授课。来自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葡萄牙等国的80余名老师和学生齐聚一趟,感受中华书法之美。
王维以“书法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了解中国可以从书法开始。”一句话导入课堂教学。授课伊始,王维从一幅图片切入当日的书法主题,即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为了使同学们了解书法工具选择的重要性,他引用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向营员们介绍了笔、墨、纸、砚这四个工具。王老师用幽默诙谐的口吻分析了狼毫、羊毫以及兼毫的不同之处,告诉大家狼毫所采用的是黄鼠狼的毫而非大灰狼的,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带来了几种不同的墨块,供以观赏,华裔青少年们充满了好奇,细细端详。在区分宣纸的“生”和“熟”的问题上,他以同学们经常使用的面纸发问,大家异口同声道这是“生”。最后,他介绍了中国的四大名砚。其中,他谈到中国第一大砚台就是广东肇庆市的端砚,并生动形象地把它比喻成“猪肝”,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除了对工具的介绍外,王维还向大家展示了不同书法作家的作品。
对书法的讲解结束后,课程进入到练习环节。大家非常的兴奋,收到分发下来的笔墨纸砚后便开始把玩起来。部分同学拿到这些工具一时无从下手,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有序地开始练习。老师以惊喜小礼品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手把手的教同学们握笔,华裔学子们练习得更加认真,陈用田等同学脱颖而出。部分同学用毛笔写下了自己的中国名字,来自印尼的吴月香就是其中一位,对于当日的书法体验课程,她感触良多,“今天是我第一次接触毛笔字,学习新东西很难但是很精彩。”
领略南通“文博之乡”魅力
5日下午,夏令营营员和老师在南通大学的老师带领下,前往南通华侨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濠南别业参观。
在张謇先生的故居——濠南别业,讲解员为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张謇的生平事迹,并带领大家参观了琴书房,张謇夫妇和张孝若夫妇的卧室等房间。
从濠南别业出来后,营员们进入南通博物苑,欣赏到了出土的器皿、饰品、墓志拓片等充满历史气息的收藏品。讲解员指着一尊铜像问华裔学子们是否知道她的姓名,人群中有一位女孩脱口而出说是妈祖铜像。当看到“状元及第”的匾额时,讲解员介绍了张謇和胡长龄这两位状元,并讲了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胡长龄面对乾隆皇帝的刁难,皇帝出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他即刻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之后,讲解员重点介绍了大生纱厂由日本丰田引进的纺织机器,并简单介绍了大生纱厂的历史。在江海鲸类生物资源陈列馆,营员们通过这些珍稀动物的残骸和仿真标本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海陆空生物,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最后,讲解员带大家来到南通华侨博物馆,这是南通市侨联2007年自主建立的江浙沪地区第一家华侨博物馆,主要以南通籍华侨名人、杰出人物生平事迹为展陈主题,反映南通“新侨之乡”的社会面貌,是中国侨联、江苏省侨联的“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博物馆平时由侨界群众担任义工,承担讲解任务。当日,营员们走入博物馆内,正好有一些来自印尼的老归侨在担任义工,华裔学子们与他们交谈、合影,感觉到异常的亲切。
在南通的这次“文博之旅”,增加了华裔学子们对江海文化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子们对张謇精神的理解,使他们对中华文化、江海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品味中华美食“饺子宴”
5日晚,8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和老师在南通大学啬园校区食堂举行了包饺子比赛和生日宴。学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卫东,统战部副部长卢志勇亲临现场,陪海外华裔青少年们一起包饺子。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饺子的习俗和包饺子的方法,学校食堂特意请到了一位东北来的刘老师。刘老师从饺子的来源说起,谈到饺子的原名“娇耳”和名称的来源并简单介绍了包饺子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自己动手包饺子,孩子们细细聆听并时刻注意手上的饺子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
包完饺子后,主持人从这群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挑出了四个小朋友参与“猜歌谜”的小游戏,这也是学校为7月1日到7月10日期间过生日的钟玉妮、陈美莲、蔡佩岑和梁振丰准备的惊喜。当“猜歌谜”最后一首歌《生日快乐》的旋律响起时,在场的营员们才知晓今天也是为这四位同学举办的生日宴。随着蛋糕的缓缓推出,大家纷纷从座位上站起,一起为这四位同学祝福并为这四位同学带上了“生日皇冠”。
王卫东、卢志勇为过集体生日的营员们送上生日的祝福。王卫东寄语在场的华裔青少年们,希望他们生活快乐、学习更快乐,希望每一天都像今天一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