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笔者老两口带着小孙女乘公交车。起初,车上乘客很少,大多数座位空着,刚刚够着买票高度的小孙女买了票,自然也占有一个座位。后来,上车的乘客渐渐地多了起来,空位被逐渐坐满。这时,一个怀抱婴儿的老妇人上了车,环视车厢前后,座无虚席,又无人让座,正欲倚着竖柱将就,被笔者老伴发现,立即招呼她,示意让她来坐。那老妇人穿过人群,落座,千恩万谢了一番。
在车厢这个展示社会文明的小窗口里,笔者充分感受着和谐与温馨,时常受到被他人让座的礼遇,心存感激。回放上述镜头,倒不是显摆我们的精神境界有多高,只不过投桃报李,表达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回应罢了。
毋庸讳言,人们有时也会看到另外一类现象。有人倚老卖老,为争座位,恶语相向,甚至不惜动用肢体语言;有的占了爱心专座,佯装闭目养神,对老弱病残孕视而不见;有的让享受免票待遇的小孩占据座位,心安理得,置身旁站立者于不顾;有的把湿漉漉的雨伞搁置于邻座上……
近年来,为弘扬正能量,议论“让座”一类的话题不胜枚举。有的甚至把不让座行为上升到了“违法”的高度。窃以为,除了媒体披露过的为争座位而致一人意外死亡的个案之外,让座与否,说到底事关个人素质,是一个社会公德问题,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人不让座,也许有他(她)的难处,不能统统斥之为素质低、不道德。试想一下,一个年轻上班族,下班途中疲惫不堪,昏昏欲睡,作为体格尚健的老年人,你会忍心叫他(她)让座吗?
儒家推崇“温良恭俭让”,倡导“让”,旨在“和为贵”。当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关心老年人,出台了种种优惠政策举措,尊老敬老渐成风尚,让老年人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我们老年人有必要经常给自己“提醒幸福”,身在福中要知福,表现在乘坐公交车方面,只要身体许可,也应当做一做“让”的楷模,而不是相反。老年人率先垂范了,中青年见贤思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风何尝不会劲吹。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