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档案馆历史档案陈列室里,“启东当代群英谱”一栏,启东籍侨胞、著名翻译家、中德文学交流史研究家顾正祥的名字被列入名人谱(文化体育类),列出的主要成就为“德国十字勋章获得者,德籍华裔学者”。顾正祥十分感恩、感激家乡的深情厚意,一再表示:“我是启东的儿子,别把我捧得太高!”
谦逊,是这位81岁老先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从事翻译和文学研究50多年,顾正祥笔耕不辍,出版译著《格林兄弟传》《海涅》《荷尔德林诗选》《荷尔德林诗续编》(德译中)《来自黄河的诗》(中译德)和汉德对照、并带注释的大型书目《中国诗德语翻译总目》《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及其续编、《荷尔德林的汉译与研究——百年回眸》等20多种,被中德学界誉为“荷尔德林在中国的使者”“中德文学研究与译界的‘普罗米修斯’”,并于2011年荣获德国总统颁发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成为第五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日耳曼学者。
家乡是我创作的“营养”
谈话中,一提到启东这个话题,顾正祥便滔滔不绝。
1944年5月,顾正祥出生于启东县永和乡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小时候,父母在上海工作,他则留在村里的奶奶身边。
“两间茅房是我家,门前有块小菜地,那是我童年的乐园。”在那里他种瓜种菜种番茄,在野外挑荠菜、挑羊草、采野菊花攒零钱,在小河边钓鱼,在河塘里捕鱼捉虾(蟹)......离开故乡60余年,他对儿时的记忆依然清晰,还时不时蹦出几句启东方言。
“世人爱故乡、游子思故里乃人之常情。于我而言,故乡是生命的源头,是摇篮曲,是启蒙诗。”在顾正祥的散文《返乡记》中,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家乡在他心中的定位。
冥冥之中,顾正祥走上文学翻译与研究之路,其原点在家乡启东。
有一回,小小年纪的顾正祥只身去海边游玩,回家时天色已晚,暮霭笼罩的田野上,几簇磷火闪烁。“小时候以为自己去的是东海,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却是黄海。”他解释道,那时候的他就有了超越地域的幻想,童年的记忆不可磨灭,也成了他日后创作的营养。
“故乡对我的陶冶,是我文学研究的源泉之一。”春天里麦苗青青,秋光下果实累累,故乡的自然风光与日后领略的人间百态,交融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顾正祥的人生和创作,对故乡的记忆成了他理解世界的最初密码。
谈及自己的启蒙老师时,顾正祥突然哽咽。
1957年离别家乡后,每当取得一点成绩,顾正祥总念着恩师的培育之恩。在探亲访友之余,他都要去看望当年的课任老师。最难忘的是从作新小学毕业(高小)时,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顾正祥,你今日离校,很可能初中、高中、大学一路顺风。若干年后你回访启东,我可能还是个小学教师。”如今恩师已去,说着说着,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
时过境迁,恩师之教,言犹在耳,激励他,鞭策他,耐得经年寒窗苦,认定目标向前奔。
从扬子江到莱茵河
1960年,顾正祥就读于复旦大学工农预科,可以说是准复旦大学学生,年轻气盛的他超前戴了三年复旦大学校徽。校徽上没有“工农预科”四个字,“我当了三年冒牌的大学生。”顾正祥调侃道。
不过,那三年时光却成了顾正祥走向文学、以文学为载体面向世界和人生、研究文学和历史的起点。
“学生时代我就幻想当一名诗人。”在复旦预科文科班,顾正祥大量接触古典文学。课外阅读则延伸到外国文学,包括普希金、拜伦、雪莱、魏特曼、泰戈尔等世界级的诗人,而他则对德国的海涅情有独钟。“当年的文坛,推崇海涅为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于是,他阅读了钱春绮译的《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等,为海涅的抒情诗陶醉。
文豪歌德、古典主义音乐大家贝多芬、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黑格尔......德国,这个历史悠久、在诸多领域群星璀璨的国度,让顾正祥心向往之。
1963年4月,全国取消预科直升制,复旦预科的学生也参加全国统考。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的顾正祥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德国文学专业,夯实了他在该领域最初的根基。
1979年,是顾正祥人生的转折点。他从浙南山区的一名语文老师,经全省统考,由省人事局重新分配至西子湖畔的杭州大学,任教于外语系德语教研室,终于能如愿以偿地从事德语德国文学的教学、翻译与研究,摆脱了历时十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困境。
顾正祥的学术生涯,经历了一个从面到点,由点及面的过程。“从歌德到施笃姆,我阅读和翻译了19世纪欧洲古典派和浪漫派的22位作家。”顾正祥告诉记者,在翻译了一批德语作家之后,经翻译界前辈钱春绮的点拨,被世界遗忘了近一个世纪的荷尔德林诗歌进入他的视野。
于是,荷尔德林成了顾正祥翻译和研究德国文学的那个“点”。初次接触荷诗,顾正祥也曾进退维谷。“荷尔德林的诗内涵博大深邃,是一位连德国人都难读懂的诗人,必须进行专题研究才能理解。”碰巧,顾正祥在杭大遇见了一名专修过荷诗的德国留学生。在其逐字逐句的解读下,顾正祥一举翻译了八首或长或短的荷尔德林抒情诗,发表在与钱春绮合作的《德国抒情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三十一年不寻常
1994年,顾正祥从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的题目为Deutsche Lyrik in China. Studien zur Problematik des Übersetzens am Beispiel Friedrich Hälderlin(德国抒情诗在中国——以荷尔德林为例探讨译事之难)。同年,由他翻译的中国第一本中文版《荷尔德林诗选》(北京大学出版社)面市。
“第一”意味着要面临诸多挑战。“博士论文和荷尔德林诗选译注同步进行,前后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说得容易,背后却是无数个废寝忘食的艰辛。
介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被称为“哲学诗人”“诗中的诗人”。在顾正祥之前,国内只有零星荷诗被译成中文,关于荷尔德林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请教德国的荷尔德林专家,查阅大量资料,跨越语言障碍,撰成第一部博士论文、译出第一个荷诗选本,顾正祥成了第一位系统译介荷尔德林诗的中国学者,也因此被中德学界尊为“荷尔德林在中国的使者”。但他并不就此止步,在此后的歌德研究中,他锲而不舍,继续关注、查询和整理荷尔德林资料,终于完成荷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荷尔德林的汉译与研究——百年回眸》(柏林/海德堡:J. B. Metzler出版社,2020年)。
从1996年起,顾正祥投身于《中国诗德语翻译总目》《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及《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续编)的编纂。
“这三大项目耗费了我三个七年的时间,与荷尔德林汉译与研究的十年相加,前后三十一年。”构成顾正祥学术生涯的核心工程。
《中国诗德语翻译总目》(斯图加特:Anton Hiersemann出版社,2002年)全面梳理和收录了众多中国诗歌的德语翻译作品,时间总跨度长达167年,涉及202部德语译诗合集,850位诗人,5千余首中国诗歌,170位左右的德语译者。《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及其续编,耗时14年,涵盖从1878年到2008年共130年间大陆包括港台歌德汉译与研究文献资料,《续编》则将这一时间线拉长到2016年付印前。
在德国,顾正祥走访了一个个汉学重镇,包括柏林国家图书馆,图宾根、波鸿、科隆等大学图书馆。回到国内,每每借助应邀讲课的时机,在各高校图书馆查询,俨然是个“文化猎人”。他不知疲倦地穿梭在中国、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图书馆,足迹遍及各地古旧书店和新华书店,寻找散落在教科书、文史集、论文、报刊中的“歌德”,一本本地浏览,一篇篇地搜寻、摘录、汇集,唯恐有所遗漏,力争把最完备的文献资料奉献给当代和后世读者。
2009年,已在德国退休的顾正祥,马不停蹄,又投入了《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续编的编制。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印痕,却从未磨灭他对学术的热情。
2012年1月24日,是顾正祥终生难忘的日子。德国图宾根市为他举办德国总统亲自颁发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的授勋典礼。这份荣誉是德国政界、学界对他献身中德文学翻译与研究的高度认可。当他从市长手中接过勋章及授勋证书时,不禁感慨万千。在《今晚为何相聚》一诗里他写道:“得奖者是黄皮肤/鄙称顾正祥/面对至高无上的大奖/渺小的个人怎敢担当?!”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始终是顾正祥的精神脊梁,是他跨国跨界、持之以恒地奉献文学事业的强大动力。
同一个血脉
4月14日,顾正祥回到了故乡启东,他向市档案馆捐赠了个人著作和一些履历资料,包括部分书信、手稿、证件证书、外报外刊的原件和纪念品等,这是他继2023年后,再次将毕生心血捐赠给故乡。“家乡应是它们的最佳和最终归宿。”顾正祥如是说。
每次回到启东,顾正祥都会与本地作家、书友围坐畅谈。得知已有 15 位启东籍作家加入中国作协,他眼中闪烁着光芒:“启东是三水交汇之地,赋予启东作家以灵性。”他由衷感谢家乡的作家们用生花妙笔描绘启东的人间百态和风情万种,装扮了启东本土、江苏与全国的文坛。
虽长居国外,顾正祥与祖国的联系从未间断。有诗曰:“歌德、席勒、荷尔德林/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同是我的所爱/德意志和龙的传人/在我身上汇成/同一个血脉。”顾正祥心目中,华夏古国不仅是孕育他的故乡,更是滋养他文学理想的沃土。他不仅致力于将德国文学引入中国,也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在德语世界的传播。
近年来,顾正祥参与了国内多项中德文学翻译、比较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项目,如出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德语卷/文献卷的主编、任《歌德全集》翻译和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等重大项目的顾问等。
在顾正祥75岁生日之际,德国驻沪总领馆、上海教育考试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社联等,为其出版纪念文集《笔走东西》(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570 页,82万字,是他中德文学翻译和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也从侧面展现了四十余年来中德在文学、文化交流及其影响的方方面面。
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顾正祥也毫无歇息的念头,正如他所作的诗:“我是个不自量力的乞丐/乞讨忘了年龄/哪怕老眼昏花/还在苦苦耕耘/不让时光从指尖溜掉。”驰骋在东西方文化的疆场,顾正祥的脚步从未停歇。
顾教授寄语启东青年
好读书,读好书。既读中国文学,又读外国文学。既读现代文学,又读古典文学。汲取世界文学的优秀成果,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让我们的精神更丰富,让我们的心灵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