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运盐河畔四杨坝
发布时间:2021-5-7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某日,我得闲旧地重游。久违了,四杨坝!这里曾留下我青葱年少时的美好。

古老的运盐河(老通吕运河)静静地流淌,横贯于南通城与吕四之间,东西延绵80余公里。四杨坝正巧处于其中点位置,运盐河与青龙河交汇处。  

1947年,我出生在四杨坝西北角一个名叫三桥渡的地方。二姨妈家就在四洋坝,我小时候经常寄居她家,几乎整个童年都在这里度过。

当年,我们几个小不点儿经常去四杨坝上玩,看到运盐河上,船舶来来往往,纤夫三三两两,弯腰驼背,纤板斜挂胸前,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行走在河塘纤路上。偶尔有载客汽油轮船航班经过,机器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四杨坝头南侧,是一个相对宽阔的港湾。其东侧,建有三四栋高大的库房,红砖洋瓦,十分气派。这里经常有运输货物的船舶停靠,从运盐河前去海门等地往返的船只,要想在这儿过往,就得由坝头搬运工会的工人们通过人工把船拔过来拔过去,船上的货物都得卸下来。四杨坝河北周家园、唐家园的大叔大伯们,经常在这里打工,土话“当杠棒”,挣点辛苦钱,养家糊口。

发小石方站在四杨坝上,冷不丁发问:你们可晓得,为啥不把大坝挖断,船舶直接通行,何必把货物卸下装上,过坝费神劳力?我年幼无知,答不上来。他爷爷当过私塾先生,有文化,平时向他灌输了不少,石方自然就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小神童、万事通。

“你们看,这坝头南北水位有高低吗?”我瞪大眼睛左顾右盼,感觉似乎运盐河水位高一些。石方来劲了:“听爷爷说,从这里向南看常乐镇,每隔一里地,就要低一只老牛呢!”

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通吕水脊现象。

通吕水脊区因通吕运河流经而得名。该区西起南通市天生港镇、通州区平潮镇附近,东到启东市吕四港、通吕运河两侧。它比其南侧的启海平原及其北侧的三余垦区高1米左右,形成一条脊地。它与南面的启海平原间则有比较显著的高差。因此,通吕运河和启海平原的水道之间曾筑有堤坝、水闸,以控制水位。

清末,状元张謇与其兄张詧于光绪三十年(1905)来四桥渡与唐家渡之间勘察,开河筑坝,设大中通运公司,张詧任经理,设大咸官盐分栈,并驻缉私营1个分队,既维护治安,又缉捕私盐,故名私盐坝。而后因张謇在此栽杨树四棵,改名四杨坝。据《南通地方自治之成绩》载:“自唐闸工厂林立,吕四垦务盐业发展,四杨坝适介通吕之中,加之纱厂、油厂分庄收货于海门,尤为往来必经之路,故设立公司,谋交通之便利,其资本银2万元,购地160亩,开河5里,建坝1道,桥6座,栈屋68间,七星绞关2具,驳船16只。”自此,海启的棉花杂粮油料运往南通。里下河的大米运往海启,都经四杨坝过坝转运。以后开设米行、花行,大达内河轮埠及10数家商店、茶馆、浴室,每日船只过坝,市面颇兴盛。

民国九年(1920年)由大生三厂出资,对大生三厂水路运输通道——青龙河进行疏浚,疏浚全长38华里,北通四杨坝及大有晋垦区(三余、余东一带),南至青龙港码头。该河的疏浚,为通海地区南北货物的交流打开了一条重要通道,至今青龙河仍是海门区境内的主要航道之一。当年,从上海回乡,有纤板船从青龙港开到四杨坝,我小时候就乘坐过。纤板船慢慢悠悠,让乘客很是过一把“从前慢”的特殊体验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就看到过四杨坝的闹忙。坝头港湾东侧,储运仓库区,作业区,有员工食堂。坝头港湾西侧,沿着青龙河边向南,有理发店、夏家小店等多家店铺。过了一座小圆孔桥,就是我二姨妈家所在的陈家园。

坝头上运输生意忙碌时,工人云集,抬杠棒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偶尔也有挑灯夜战的,解放初,这里尚未通电时,毛竹杆子上汽油灯高悬,成为一道夜以继日的另类风景。

有人聚集处就可能有买卖。经常有人在此摆地摊出售农副产品,瓜果蔬菜之类。表姐在这里卖菱角时,我就前去凑过热闹。  

1960年秋,一场龙卷风突袭四杨坝,高大仓库屋顶被掀起,杂物满天飞。1970年6月,四甲船闸建成,曾经作为海门县内主要物资中转、集散地之一的四杨坝渐废。

四杨坝留给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这里的风土人情,与仅一河之隔的老通吕运河河北迥异。二姨妈家就在四杨坝南约二三百米,青龙河西侧的陈家园。陈家园是一个具有典型启海建筑风格的小庄园。朝南、朝东两排青砖黛瓦的平房紧靠河边,南、西、北三面环水。其护园河独具特色,河中有路,即小路两边是河,如同我通州老家附近先前的“甲车路”。甲车路西头,有一块大竹林,这在启海沙地人家比较普遍,不像通东江北人家,竹林并不多见。

初来乍到二姨妈家时,陈家园上的小朋友都说吴侬细语“沙地话”,而我则满口“江北话”。好在这里的成年人,绝大多数都属于“夹沙帮”,二姨妈家则一家两制,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倒也不存在困难到需要“翻译”的程度。我在这里呆久了,居然也会说一口比较顺溜的沙地话。

少小离家老大回。此次踏访四杨坝,看到坝头南侧原先开阔的港湾消失了,代之以一马平川,更有甚者,其上盖房若干。陈家园平房院落旧址,一独栋别墅新潮大气……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图景,犹如一幅幅浓笔重彩画卷,让我目不暇接。

从张謇兄弟在此开河筑坝至今,已逾百年,沧海桑田。四杨坝东西两侧,原先的三桥渡、四桥渡,早已被大桥所替代,纤板船、汽油轮船也销声匿迹,渐行渐远。昔日繁忙的水路运输,如今被“四好农村路”所替代,四杨坝所在的原国强公社地界,正筹办上海第三机场,如火如荼。历代江海先贤若泉下有知,当惊世界殊。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