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母亲102岁生日记
发布时间:2020-12-1
 


去年,母亲101岁生日宴后,从通城乘坐公交车回乡下,手持拐杖而不用。初冬日,母亲步行二里多路,去河北理发店理发。她在门口蚕豆地除草,还留下了抡起翻耙翻地的照片,虽说体力远不如前,但浑身上下充满活力,让亲友、路人艳慕。

2020年春节后,母亲突感体力不支,卧床休养。新冠病毒肆虐,交通阻隔,我远在外地,一时难以回归。哥哥妹妹在家,悉心伺候左右,母亲身体逐渐恢复,全家人额手称庆。

今后怎么办?让母亲继续住在乡下老家,兄弟妹轮流下乡,诸多不便。天气渐热,蚊虫多。不少邻居成为新市民,附近小洋楼林立,夜晚黑灯下火。请保姆,无人应聘,身强力壮的宁可外出打工,都不愿意伺候人……

去托老院,与前4年相比,母亲生活自理能力已大不如前,最明显的,步履蹒跚,借助于拐杖也很困难,从卧室到餐厅,必须有人搀扶。

几经权衡,征得母亲同意,去我上海妹妹家成为最佳选择。

5月中旬,我们请车护送母亲去上海。哥哥住上海闵行儿子家照看小孙子,每个双休日都抽空前去看望母亲,途中转车两三次,一个多小时,累则累矣,毕竟是奔八的人了,但有老母健在,感觉年轻了许多。

这一段时间,我去上海看望母亲的次数不多。平时通过打电话,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母亲的身体状况。妹妹总是报喜不报忧,生怕我们担心。她知道,我们都年逾古稀,既要照料小孙女,还要隔三差五地下乡打理照应,车马劳顿,够辛苦的了。我每次去上海,都得折腾半天,早上从通城出发,乘坐班车去上海南站,之后转乘公交车,途中若无堵车,中午才能赶到。

重阳节后,母亲102岁生日那天,路况作美,我12点准时到达。哥哥早就到了,他一大早陪同通州老友夫妇,专程前来为老人家祝寿。

母亲正在房间休息,这次来上海的半年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日子。腿脚无力,行走不便,最多也只是在室内踱步。除了一日三餐来到客厅,绝大部分时间,以床为伴。妹妹成为专职保姆,全天伺候左右,总是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闪失。母亲臀部的小肿块,看过医生,建议保守疗法,一度曾痊愈,后又复发。躺下来只有侧身,好在妹妹照料仔细、干净,并无大碍。

某日,有亲友来访,母亲兴奋得连续两夜没睡着,妹妹也陪着,生怕夜里母亲起身,磕磕碰碰的,危险。因此,即便是我去上海看望,妹妹都不敢提前透露消息。

人老了,特别容易怀旧。一天到晚清闲,无所事事,自然就会浮想联翩。看到电视屏幕上有演员长得像乡下邻居某某,就会说,这个像冬儿,那个像野侯。还别说,母亲的观察力真不差。

从旧社会苦水里挣扎过来的,自然会留下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先她而去的亲人及其故事,甜蜜的、痛苦的,过电影似的在她脑海里不断呈现,有时候会在睡梦中,发出声响。

眼下生活小康了,老人最缺的倒不是吃吃喝喝,而是亲情陪护。经常有子女、晚辈聊天,就不会感觉寂寞。

看到我来了,母亲十分高兴。我打开拉杆箱,变戏法似的取出重阳糕、南京桂花鸭、小蛋糕、药品等等。这通城长桥四宜糕团店出品的重阳糕,是母亲的最爱。大盒子包装精美,打开,里面还有两面小三角红旗。往年重阳节,我们带回去的红色小三角旗,母亲总是郑重其事地放在灶君菩萨门口,图个吉利。这一次,被妹妹家的小孙女看到了,蹦蹦跳跳地高举起来,去向正在厨房忙乎的爷爷炫耀。

中餐时,母亲吃了一块重阳糕、半个鸡蛋糕,菜肴少许。看到我们兄妹几个都在:“我的全部家私都在这里!”闻听此言,我着忙拿起手机,留下这幸福的一刻。

将近15点,妹夫电瓶车送哥哥去公交站台。16点亲家公接孙子放学回家,他还得“接班”呢。15点半小弟媳到,她住得远,中午12点出发,买了一小拖车食品,匆匆忙忙吃了点,16点半离去,女儿单位最近迎接检查,特别忙。

17点我家大儿子发来微信,祝奶奶生日快乐,与奶奶视频聊天。看到手机屏幕上前额头发稀疏的孙子,如今成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正在厦门参加会议,母亲突然想起1976年住防震棚的情景:“当时,这小不点出生才几个月。”远在大洋彼岸的小儿子一家人,因时差问题,提前微信留言祝贺。母亲把耳朵靠近手机,连声说:“大家生日快乐!”  

老人家就像一个强磁场。一大家子四代20多人,为了老祖宗的102岁生日,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表示心意,虽然没有团聚在一起的热闹场面,却也其乐融融。现代社会家庭的小型化、分散化,外加工作的高强度、快节奏,即便是在重大节日的长假里,相聚也困难重重,更何况并非节假日的平时呢。老人家通情达理,并不在意这些。

晚上,没有华庭盛筵,只有几个适合母亲口味的家常小菜,以妹妹一家人为主,围着母亲,无限温馨地为她举杯祝贺。能与她老人家长久相伴下去就是儿女晚辈莫大的幸福。但愿风调雨顺,再过365天,母亲的103岁生日,就会如期而至,我们期盼着。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