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父亲的补丁衣
发布时间:2020-11-30
 

我老家在江海平原农村,每年春节张贴春联,书写最多的,总是以勤俭节约为主题,诸如“勤为持家本,俭是聚宝盆”、“节约是美德,劳动最光荣”等等。我从小耳濡目染,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受益匪浅。

1979年父亲退休,带回家的行李箱里,有一件打了好多处补丁的旧中山装。隔江过海的,破衣服带回家干什么?母亲在旁,指着大门上的春联,一语中的:“这可是你父亲勤俭持家的传家宝啊!”

为生活所迫,父亲13岁那年就离乡背井去上海工厂学徒,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不用说浪费粮食,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存在决定意识,节俭自然不在话下。解放后,产业工人老大哥成了国家的主人,父亲的节俭之风在工厂里生根发芽。他在车间带头修旧利废,充分节省原材料,为增产节约做贡献。每天傍晚下班后,父亲坚持悄悄地继续工作,从不上报加班,在“工业学大庆”中,连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  

那年月,父亲的几件中山装,缝缝补补不知穿了多少年。有一回父亲上台领奖,来不及换正装,衣袖下侧的一个大补丁被领导发现:“老瞿同志穿补丁衣,为我们树立了勤俭节约的好榜样!”

其实,父亲也有“礼服”,一件藏青色线卡中山装,干净笔挺,参加亲友聚会,或者去上海市总工会值班,精气神十足。一天到晚穿补丁衣服,社会主义优越性何在?再说了,走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街头,不合适。旧上海,曾经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就连租界里的红头阿三,也盛气凌人。如今咱中国人站立起来了,穿着光鲜得体,也好让一天到晚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好好瞧瞧。

父亲刻苦自己,厚待别人。很多次,他把因穿衣补丁衣而节省下来的布票赠送给有困难的同事。1974年,为我筹备结婚礼服,父亲用积攒多年(含同事赞助)的72张工业卷,为我买了一件呢子中山装,而他自己却从未享受过这种高档待遇。父亲退休后,家庭条件大为改善,我们做子女的为他买了一身呢子衣服。父亲高兴之余,少不了嗔怪几句:孙辈们上学要花费,何必把钱花费在我这个老头子身上?

我1954年上小学,父亲在上海,母亲一个人在老家农业社劳动,兄弟三个相继上学,开支大。除了学校规定的作业本,草稿簿就各显神通。母亲让我去附近商店买三分钱一张的有光连纸,裁成32开,装订成草稿簿。铅笔写过之后,再用钢笔写,一纸两用。老师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广为宣传。在那物资匮乏农村经济落后的年代,节俭家风潜移默化,让我们度过了难关。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