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运盐河畔三桥渡
发布时间:2019-8-15
 

    我童年时,大部分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外婆家就在运盐河(老通吕运河)北岸,一个名叫三桥渡的地方。古老的运盐河,横穿江海大地,西起古通州城,东至吕四港,蜿蜒曲折160余里,三桥渡位于其中间点,东距通东水脊上曾名噪一时的货物中转站——四杨坝不远。

 

    当年,运盐河上桥很少,只有大市镇才有。从南通县二甲镇北头的五福桥向东,一直到海门县四甲镇,以桥为地名的真不少,头桥、二桥、三桥、四桥等等,但这只是人们心目中美好的期盼,因经济条件所限,这些地方其实并非都有桥。住在运盐河河北的,要去四甲镇赶集、上学,或去四杨坝打工,过河唯一的办法就是摆渡,于是就有了唐家渡、三桥渡、四桥渡之类的摆渡口。

 

    三桥渡渡口河面开阔,河水上涨时,足有六七十米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盐河十分繁忙,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除了靠人力拉纤驱动的,挂着风帆的,还有专门载客的通吕内河航班小火轮。遇到有运输船只或者船队经过时,摆渡船只好暂时停渡,以确保乘客安全。

 

    摆渡船船工并非专职,亦船亦农,以农为主。农闲或逢年过节时,船工就手持竹篙,撑船过河。夏天还好,冬天里,天寒地冻的,滴水成冰。手持竹篙,没有手套,手指间挂满冰冷的河水。船工则习以为常,口称“不冷”。

 

    船工十分辛苦,农闲时,不管刮风下雨,不能间断。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即起,一直忙到半夜三更。农忙时,没有船工服务,过河者可拉着系在渡船头上的绳索,自行过河。

 

    摆渡船上的绳索很粗,由三股粗壮的稻草络子交织而成,直径约四厘米。其一端系在河岸边的粗大木桩上,另一端系在船头的铁环上。绳索很长,吃足了水分,重得很,自然而然地沉入河底,过往的运输船只经过时,不会缠上船舵或螺旋桨。

 

    夏秋季傍晚摆渡,蚊虫肆扰,站立在船头拉绳,冷不丁就会遭遇大花脚蚊子偷袭。冬天遇到强冷空气,河中间主航道冰层不厚,但两岸边却冻得严严实实。那些急于过河的就一起动手,顾不得寒风刺骨,用枯树干或石块砸破靠近岸边的冰层,用力推动渡船,让它动弹起来。过河者大多是乡里乡亲,相互熟悉得很,有自告奋勇者抢着去拉绳索。绳索从冰冻的河水里浮出水面,夹杂着冰碴子,手指头一下子就被冻得红萝卜模样。

 

    最令人沮丧的,莫过于渡船行至河中央,绳索突然断了。夏天还好,有会游泳的,下到河里,把断了的绳索重新连接起来。寒冬腊月,滴水成冰,遇到这种情况,只好退回到岸边,借来竹篙撑船过河。有热心人会留下来,折腾于河道两岸,把断了的绳索重新连接妥当,不至于影响到后面的过渡者。

 

    三桥渡河南边有一片河滩地,夏天水草丰美,是挑猪草的好地方。河北边的猪草被挑完之后,表姐们就到河南边去。男孩们贪图凉快,带着猪草篮子游泳过河。表姐和她的小姐妹们不敢,只能乘摆渡船过河。我无所事事,也跟随表姐她们一起去做个帮手。

 

    每次满载而归时,表姐拉着渡船绳索,小姐妹们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海门山歌小调。我站在摆渡船头,但见夕阳余晖与歌声交织,荡漾在碧波粼粼的运盐河上,犹如泛舟于山水甲天下的梦幻漓江。不远处,有渔夫身背斗笠,正奋力向河中撒开渔网。好一派世外桃源风光!

 

    三桥渡两岸民风淳朴。据闻,某日有两户人家同一天操办喜酒,嫁妆都很多,在渡口同一侧排起了长龙。排在前面的听说另一家路途较远,就主动让他们先行,自己硬是被耽误了不少时间。此事一直被乡邻们传为美谈。

 

    那时摆渡过河还不兴收钱,每年到了麦收、秋收后,摆渡的就推着小车,拎着口袋挨家挨户收摆渡费。乡邻们都会主动送上几斤细粮,或者给他块把钱。他们也着实不易,农闲时顾不上搞其他副业,一心扑在摆渡船上。

 

    现在,三桥渡西侧早已架起了大桥,南来北往的小汽车摩托车电瓶车风驰电掣,昔日熙熙攘攘的渡口却一片冷清。曾经承载过运盐河两岸乡邻喜怒哀乐的摆渡船,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连同那个远去的年代。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