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年届古稀写“花甲”
发布时间:2018-10-9
 

    那一天,我突然接到原单位领导来电,为庆祝单位成立60周年,意欲让我撰文在某报刊宣传一番。我听领导言辞恳切,这么看重资深员工,也就没有推辞,享受着不菲的退休金,拒人于千里之外,总有点不够仗义吧。我知道,现单位人才济济,一大群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名牌大学,怀揣高学历,但对单位过往史不甚了了,更谈不上有多少切身体会,让他们写,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老伴闻听此事,为我捏了一把汗,老眼昏花的,经常口称眼睛疼,还要隔三差五地去托老院看望年近期颐的婆婆;每天早出晚归,正常上班似的去小儿子家,照料才八九个月大的小孙女……她知道我脾气倔,认定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不得不说了句“古稀之年写单位花甲之事”,赞扬乎,揶揄乎,我都没放在心上。

    说实在话,年龄不饶人啊,曾经过目不忘的青葱岁月,早已成昨日黄花。人脑非电脑,记忆力再强,如果仅凭头脑中储存的片段零碎,写一篇跨度长达60年、彰显单位特色亮点的文字,谈何容易。

    还好,单位现有文字资料若干,下载、整理,仔仔细细反复研读,费时多多。这些资料,从各自不同视角反映单位情况,侧重点不同,行文风格各异。还得上网查看,从同类单位的大庆活动文字中学习借鉴,获取灵感。

    焦裕禄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亲自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日里,我有积累资料的喜好,看到爱不释手的,或剪贴,或笔录,或下载,忙得不亦乐乎。比如,几十年来的日记,其中不乏流水账,平庸无奇,但在撰写个人回忆录时,却发挥了大作用。之后,从回忆录中摘取若干片段,便成了媒体征稿所需的好素材。这个二三十万字的回忆录,自知够不着正式出版水平,孤芳自赏而已,想不到,居然隔三差五地有文字见诸报端,被老伴戏称为“咱们家的富矿”。

    前几年,我有幸参与了省地方志某卷的撰稿,收集了一大摞文字、图片资料。这些宝贝疙瘩,书橱放不下,就捆捆、扎扎,堆放到条凳上、床底下。儿孙们回家,意欲替我“断舍离”,作为废品处理掉,我哪里舍得!

    这一回,可真是配上了大用场。这让我想起了通东民谚:“穷讲究,富邋遢”。世事难料,谁成想,尘封已久的故纸堆,也会有重见天日、发光发热时。

    退休赋闲,平时喜欢写一些豆腐块,生活感悟类文字,因非“命题作文”,自由度大,信马由缰,自娱自乐。倘若文字被媒体刊发了,从编辑对文字的修改变动中,体悟其匠心独具、雕琢修补润色的辛苦,从中益智并获取快乐。投稿并非百发百中,每隔一段时间,我就把那些曾经泥牛入海的稿件重新修改,想不到居然能起死回生,自然兴奋有加。即便有依旧不能被刊发的,也并不太在意,毕竟,我经历过了。

    这次的任务可不一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且时间紧,心理压力特别大。老伴看到我一天到晚趴在电脑桌前,心疼不已:“都快半夜了,明天再说吧。”

    按理说,都70岁的人了,什么世面没见过,荣辱不惊的,心理承受能力理当特棒,而我却不然。  

    老是担心来不及交稿,会误了单位成立60周年喜庆大事。而一些资料的选取,某些重要数据的核对,都颇费周折。遇到重要素材,拿捏不准的,不得不去电向相关部门求证核实,不像退休前,校园内随便走走,即可面对面交流。说实在话,有部分现成资料可供参考,重新撰文,充其量不过是提炼、补充、组合、编辑而已。从文题、内容、框架结构到语言是否规范,都得仔细推敲。初稿形成了,有时为了某个细节,如小标题之类,还得反复斟酌、比对,不厌其烦。 

    就这样,我在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耕耘劳作,写成了5千多字的初稿,后又几经修改润色,终于心怀忐忑地提前交了卷,如释重负。

    当拿到刊发有我代为撰写文字的纸媒时,我窃喜。毕竟,她不只是我为学校60华诞献上的一份微薄之礼,更倾注了我的心血,饱含着一个七旬老人对原单位的深情厚谊。

    校庆60周年活动隆重而又简朴。这一天,我漫步于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看到“创建省卓越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的流动字幕,触景生情,突然间,脑际浮现出初创时期校舍简陋、办学条件落后的图景。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我不由得加快步伐,愿与后来者们一道,沿着“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受欢迎”新型职业学院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作者:瞿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