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1日晚,联合国总部大厦的一间会议室内,出现了许多中国面孔。
“亲情中华.文化讲堂.张謇故事”大型多媒体演讲压轴场即将上演,向世界发出南通声音。
“文化讲堂”是中国侨联的文化交流项目,南通市侨联以“讲好南通故事”为形式,撷取先贤张謇在实业、教育、文化、慈善等方面的动人故事,啬翁不平凡的一生徐徐铺展。
10天,辗转3个城市——洛杉矶、旧金山、纽约,4场演出,2000多位观众,“张謇故事”首次以艺术表现形式登上世界舞台。南通声音传递自信与情怀,张謇精神穿越时空烛照现实。
优秀文化,让国民走向世界充满自信
徐芹霞
一袭藏青洋装搭配白色西装,优雅干练,徐芹霞讲述“从状元办厂到实业救国”,语言、节奏、情绪丝丝入扣,一下子就把观众的耳朵唤醒。
徐芹霞在省级演讲比赛中稳坐头名,两次在全国比赛中拔得头筹,深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演讲者对张謇充满情感,才能把情感传递出去。当我热泪盈眶的时候,我发现观众一起在感动着。”
一位老华侨质疑,“南通真有你说的那么好吗?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去过,当时还非常落后呢。”徐芹霞微笑作答:“希望您到南通来看看,不仅是来看张謇的业绩,更多的是看后人如何践行张謇精神所取得的成就。”
张謇在南通地区创办和带动兴办了近400所学校,是近代职业教育的拓荒者。他为南通医科专门学校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勉励学子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
作为如皋中等专业学校语文高级讲师,她视张謇为心中的灯塔。“一个国家的形象之所以树立起来,是因为优秀的人,优秀的文化,让国民走向世界充满自信。在海外讲述张謇故事,更多从精神角度出发,激起华人华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共同担当起民族复兴的责任。特别是年轻华侨和当代中国有些遥远,听了张謇故事,也许就能寻找到新的目标。”
徐芹霞在纽约发朋友圈,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学生们点赞,“徐老师,你们的工作走在前列了!”
张謇
4位演讲者中,有3位来自三尺讲台。
许迅
许迅副教授就职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该校前身是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为大生募股、办慈善,张謇不惜放下身段鬻字。他建立的一系列慈善机构,成为南通慈善事业由传统慈善向近代公益的转型。”许迅说,“一个个故事随着感动流到心里,我非常动情地在联合国的舞台上自信从容地讲述出来。”
陆敏
陆敏梨涡浅笑,是最年轻的成员。“这是荣誉,更是使命。”张謇曾写对联鞭策儿子张孝若,“白饭道德,黄金时间”,作为市城中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陆敏表示将践行这样的教育理念。
崔怀美
崔怀美是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部队文工团出身,透着英姿飒爽。从声音质感到形象,完全看不出她原先专攻相声。“每讲一次,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我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对华夏子孙是多么重要。”
张謇“观察世界之眼光”,递给世人照亮前路的火把;那句“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至今让人深思。
在国内,经常有人把张謇误认作张骞;在海外,华人华侨对张謇陌生不足为奇。这让主创团队感觉有责任把张謇故事传播得更远。
跨越大洋,横穿北美,旅途奔忙,团队来不及倒时差,吃完饭就赶去现场走台,与音效、视频合成。除了克服时差带来的体力上的困扰,还要应对场地预想不到条件上的变化。
第一场在洛杉矶圣盖博喜来登酒店,现场300多人,觥筹交错。初来乍到,大伙儿心里咯噔一下。演讲人声情并茂,老华侨读信情真意切,故事起伏抓人。渐渐地,人们放下酒杯、刀叉,抬头聆听。
创新形式,提炼故事背后的精神价值
美国编剧之父罗伯特.麦基说:“文化的进化离不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值得讲,世人愿意听,才是好故事。而发掘这些故事,则是作者孤独的任务。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片段,连缀张謇的一生,谈何容易!2万字的长篇故事,观众能坐得住吗?
高龙民是国家一级编剧,创作过20余部剧本,屡获大奖,写长篇故事是头一遭。他深知,对张謇的研究和表现,其实是在考验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高龙民邀约市曲协副主席倪禹,各写两章,合作完成。倪禹专门请教张謇研究学者赵明远,给文本指瑕。
胡适定义张謇“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历史的坐标如斗转星移,当下怎样理性评价张謇的价值?
导演、读信人潘光宇
文化学者资中筠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实业家》一文中凝练概括,张謇“是一位近代史上值得大书而特书的人物,是从废科举前的状元,到现代实业家,从传统士大夫转变为新型知识分子的重要典型,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高龙民拍案叫绝。
从状元转型为新型知识分子,是故事的纲;“从教育救国而实业救国,以其胸怀、魄力和才能,事业越办越大。最独特之处是企业办社会,一手建成了繁荣发达的南通城”,是情节载体。
人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更难的是在“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历史转折关头,完成美丽而痛苦的蜕变。
传统士大夫进则仕,退则隐。高龙民认为,张謇蹚出了第三条路,完成了人生的急转舵。如余秋雨所言,“张謇以南通为支点,撬动中国的希望。”
优秀的艺术家精于形式。讲好的故事,更要讲好故事。
高龙民提议创新形式。导演兼读信人潘光宇是国家一级导演,一米八二的个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活跃于银幕。两人同事多年,合作过话剧《又见桃花雨》《长桥酒家》等,在高龙民眼中,他是“很有能量的小潘”。
《见字如面》《朗读者》给了潘光宇灵感。鱼传尺素,鸿雁传书,对华人华侨而言,家书抵万金,有着别样的亲切感。
潘光宇建议“走走停停”——走,是故事;停,是专家对张謇思想的评价。“把故事背后的精神价值提炼出来,看完了让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而有所行动是最有意义的。”
完整舞台呈现是:四位演讲者,穿插老华侨给儿子读信,两位专家访谈,结合多媒体。
2017年6月29日,首场演出两个半小时。张謇研究中心副会长尤世玮、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所长王敦琴根据拟好的题目,即兴发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张謇,恰如点睛之笔。此后,时长压缩,在通州、汉中各演一场。主创发现有些段落故事性不强,理论性和学术性偏多,又进行了修改。美国演讲文本,已是三易其稿。由于人员限制,专家未能同行。
挖掘更多南通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故园东望,乡愁如大漠孤烟,升华为家国情怀。
潘光宇回忆硅谷专场,知识分子反响强烈,“他们和张謇有共同的气质和情怀,容易引起共鸣。”
张謇曾孙张慎欣受邀出席。多年来,他竭尽全力帮助学者进行张謇研究。“我有很多朋友,每次到南通,看到张謇的业绩无处不在,多次提出,为什么不把张謇推介到国外呢?今天张謇终于走出国门。”曾暂居美国的张慎欣喟叹,“从某种程度上,华侨缺少归属感,他们非常需要祖国的强大,荣誉感和亲情。在今天的中国有许多企业家,就像百年前的张謇、范旭东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作贡献,华侨们感到非常自豪。”
以语言类节目走出国门是着险棋,南通市侨联在中国侨界,第一个在海外以文化讲堂的形式讲中国故事。美国中文电视、侨报、世界日报、星岛电台、纽约邮报等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华人华侨纷纷表示想到南通来走一走,看一看。
“故事的最初设计是,不为有趣而戏说,不为迎合而低俗。同时是大历史观背景下的客观叙述,去学术化前提下的市井叙述。”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裴立新,既是艺术总监又是随团记者,“此行可以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具备一定的首创精神。除了张謇,南通还有许多元素值得梳理、剖析、放大,走出国门,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高龙民认为,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程度,决定创作者的命运。“张謇故事”能登上世界舞台,有赖于市侨联的策划和推动。
市侨联主席吴亚军称,活动契合习总书记提出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文化讲堂的形式,团结、凝聚海外侨胞,增强与祖国的感情;通过张謇宣传南通,进一步提升南通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张謇故事’将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南通侨胞集聚的地区和国家,同时进一步挖掘南通具有侨元素的故事。”
“作为一个南通人,先贤张謇身上所表现出的强毅力行,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海外华人薪火相传,用海外华人的实际行动去增强了解,破除困局。”主办方美国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朱瑞凯说。
张謇和美国渊源颇深,曾呼吁有限度地开放,实行中美合作,引进外资。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謇获得“大奖(Grand Prize)”,把竞争开放的意识带入实业界。1920年,南通绣织局纽约分局在租金昂贵的纽约第五大道开业。1924年2月3日,张孝若抵达纽约,此为考察欧美日十国的重要站点。
纽约邮报前董事长、美国总统特朗普竞选总部主委Steven Hoffenberg表示,“从商赚钱再服务社会的企业家不少,但是能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去规划、建设好一个城市,成为近代城市模范,不怕挫折,这点令人推崇。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打造这样的人物故事非常必要,有助于理智解困。”
一个人成败与否,当看百年之后。先贤张謇留下的有用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叩问世人……
文章转自:南通日报 第18691期 A6版